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牢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持之以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顶层设计,活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深化科学研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在加强与改进中打造含金量高、学生获得感强的高校思政课,努力使党的科学理论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努力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奋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强化顶层设计,在开好办好关键课程上下大功夫
学校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高度重枧开好办好思政课,并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领导小组、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意见》,统筹规划思政课建设工作,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总体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主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具体实施、课程组协同推进的思政课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进行重点建设,形成了经费划拨、职称评聘政策、教师招聘指标等优先向思政课教师倾斜,优秀千部优先向马克思主义学院配备的政策保障机制。学校制定落实《关于建立学校党政领导千部带头讲授思政课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在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重要时间节点,由校党委书记、校长等校领导带头走上讲台进行理论宣讲和政策宣传;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工作。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河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活化教学改革,在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上动大心思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拓宽教学空间。全方位推进混合交互式思政课教学体系,形成了“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的立体化教学空间群,充分发挥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协同联动作用。坚持精准施策。学院紧密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等,探索出“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模式并广泛推广应用,建立思政课专题教学体系,形成“学生问题→科研选题→教学专题”的基础性思政课堂教学体系。创新实教学。学院深入推进多元化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定期举办思政课实践教学优秀成果展演暨表彰活动,组织师生赴新乡刘庄展览馆、史来贺同志纪念馆、唐庄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展览馆等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学院注重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教研活动在思政课教学方面的重要作用,常态化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日”,持续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注重教学督导。学院始终强化思政课堂教学管理,形成“六位一体”思政课教学督导体系;实施“结对子督导”和“学生反馈”两项督导制度,形成“全周期”督导态势。注重教学特色推广。《河南日报》刊发的《这样上课,大学生怎能不喜欢》报道了学院思政课教师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教学经验;《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分别发表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高校思政课怎么上?河南财大:入耳入脑入心》等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经验理论文章。
学校党委杨宏志书记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优化师资队伍,在发挥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花大精力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院积极打造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有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人才、河南省“百优人才”培养工程人才、省教学标兵、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等20余人。
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学院常态化组织干部和教师前往江西、福建、贵州等地开展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暑期实践研修与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外出高端访学、国内外研修等,举办“六坛联动”活动及高端学术研讨会,邀请程恩富、邓纯东、吴潜涛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家到校讲学。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学院定期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干部、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学比赛活动等。近五年,学院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优秀博上20余名,聘请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18名担任兼职教师。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学院明确思政课教师任职上岗条件,在涉及意识形态、师德师风等问题时,实行“一票否决”。学校在各项荣誉评选推荐中向思政课教师倾斜。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培养责任制”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承诺书”相结合。学院对新进博士实施导师制培养,选拔优秀中青年博士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等工作,开展“新老结对、以老带新”、新者教师“手拉手”传帮带活动。坚持“信念教育”和“业务提升”相结合。学院出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职工理论学习考核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制度》,与教师签署《意识形态责任书》,引导教师更好地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开展全院教职工上课上班“佩党徽、戴校徽、亮身份、做表率”活动,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化科学研究,在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上使大力气
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教材体系是基础,教学体系是关键,认知体系是重点,信仰体系是核心。让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加强教学研究是根基。学院教师紧紧围绕“三进”“八个相统开展研究,努力把思政课打造成为优质课程。
注重教改项目攻关。学校引导思政课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瞄准各级各类教学改革社会科学等项目,组建教学科研团队集中攻关;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思政课教学的有关指示精神,开设“六要”“八个统一”等专题研究项目。注重课程品牌建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获省级优秀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三个课堂’培育工程”和“思政课‘两大体系’转化模式”培育工程获评“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冶工作优秀品牌”。学院获批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注重科学研究工作。学院鼓励思政课教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展开科学研究;为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的优秀教师设立工作室;常态化组织收看教育部举办的《周末理论大讲堂》等,鼓励教师在主流媒体刊发理论文章;坚持为高水平科研成果发表、高质量课题项目立项、高层次教学技能比麦提供经费支持与奖励激励。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院着力解决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强化制度建设与落实,补齐补强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学院围绕学科建设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高端论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河南省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多场学术研讨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哲学级学科均获评河南省重点学科和学校重点学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后,学院将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持续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宣传为基本任务,以加强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为关键,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加强组织管理和配套措施为保障,教学、科研、学科同向并进,发展学院与服务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重,努力建设成更具核心竞争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