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深入开展思政课改革创新是高校不断增强思想政冶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根本途径,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坚持立德树人,抓好思政课改革着力点
2011年以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就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党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三个第一”理念,即努力把思政课打造成第一课堂、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第一学院、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打造成第一学科;创造性提出了“三讲”新模式和工作“四联动”,即思政课“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
思政课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需要体系化推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长期探素形成了“三讲四联动”思政课教学模式,这对全面深化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所谓“三讲”,即课上教师精讲、课下专家活讲、校园文化常讲,构建形式多样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所谓“四联动”,即理论与实跋联动、传统教育优势与信息技术联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教学部门与职能部门联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大格局。这一模式在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方面开拓创新,以构建“思政大课堂”和“工作大格局”为突破点,充分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使思政课成为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优秀课程,充分发挥了教学主渠道功能,有效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的新局面。
学院获批河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揭牌仪式
久久为功,探索思政课改革新模式
近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钻研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断增进青年学生政冾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持续推进“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排头兵作用,打造出我省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华水模式”“华水品牌”,形成了“华水效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政课教学在改革中不断改进和完善,2007年开始提倡“三讲法”、案例教学法、模块教学法、专题滚动法、双向交流法、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为进“步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在此基础上,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行思改课“3+2”教学模式改革,即“3模块+2考核”。“3模块”即课堂讲授由3个模块组成:教师围绕专题精讲50分钟,班级围绕专题研讨30分钟,学生围绕专题写作业20分钟。“2考核”是指学生成绩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平时讨论和作业占40分,期末开卷考试占60分。实行3+2”教学新模式就是要通过每次的课堂讲授,达到“三高一提升”的目标,即在大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一次高精尖的专题讲解,班级组织一次高水平的讨论,学生写一次高质量的作业,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015年4月,思政课持续推进“四课联动”教学改革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以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见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基础性、学理性最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戢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鲜明。在充分考虑各门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学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贯穿主题演讲(“尚德杯”),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融入历史情景剧表演(“鉴史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以课堂辩论(“明理杯”)渗透课堂教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将微视频制作(“筑梦杯”)纳入课堂教学。教师对活动主题和形式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大胆讲、努力演、机智、用心拍,将教学内容巧妙融入,紧扣时代主题。最后,以一场校级比赛的形式展示实践教学成果,即“尚德·鉴史·明理·筑梦”“四课联动”实践教学成果展示。这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是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有益尝试,更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推进的改革探索。
在“三讲法”、“3+2”教学模式改革、“四课联动”实践教学改革基础上,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三讲四联动”教学改革阶段。思政课“三讲四联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遵循三大规律和“八个相统一”,秉承上好每堂课、讲清大事件、影响所有人的原则,将常规教学与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不再囿于一名教师、一本教材、一间教室、一个学期,形成主体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效果持久的思政大课堂。
深度融合创新,形成思政课改革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就要求思政课堂既要讲好故事又要传播道理,做到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的有机结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不断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把思政课办出特色、办成精品、形成品牌,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尚德·鉴史·明理·筑梦”“四课联动”,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使思政课“动”起来。学校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演讲比赛、历史情境剧比赛、课堂辩论赛及徽视频大赛,结合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开放自信的特点,将抽象理论具体化、枯燥理论生动化,有效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显着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促进大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学校充分利用微博、信等新媒体,形成包括“华水苇渡”微博矩阵在内的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政品牌,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感召力。
围绕思政课开展综合创新,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一致的育人体系,使思政课育人要素“全”起来。学校党委率先提出“三个第一”工作理念,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学校通过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场所,拓展教学时间,创新教学媒介,增加育人主体,形成了以思政课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深入挖掘华水元素,讲好华水故事,传递华水声音,弘扬华水精神,真正让思政课堂“联”起来。作为一所水利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非常注重水利文化方面的思政教育。比如:为各专业学生开设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建设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中华水文化;获批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建设水利博物馆;设立水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全国防汛抗旱知识竞赛;开设水情教育微信公众号等,帮助学生掌握水利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涵育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水利品质。
锐意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建设。近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政课建设还步构建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讲四联动”教学新模式,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做出了有益探索,成效斐然。
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学校教师1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1人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学生获得感显着提升。经10届6万多名本科生实践检验,思政课课堂出勤率和满意度显着提高;“‘尚德·鉴史·明理·筑梦’杯”已举办6届;学校“微言大义”讲堂举办66场华水苇渡”微博矩阵阅读量超过2亿人次。省内外推广反响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政课“讲四联动”教育教学模式被浙江理工大学、江南大学、浙江水利学院三所高校应用,更被多所省内高校借鉴。成果获重要奖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河南省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经验被国家级媒体报道。2020年2月10日,《光明日报》第五版整版刊发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探索“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