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人故事 > 正文

张晨曦:处处留心,皆可育人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9日12:59 来源:豫教思语

  “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是河南省高校辅导员个人最高荣誉,也是河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和层次的标志。2022年,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的第九届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经学校推荐、材料评审、综合评议和结果公示等环节,共评选出10名第九届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他们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实干担当、坚持创新实践、增强育人实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了强大力量。


  我们对第九届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进行了专访,今天,一起来回顾郑州大学张晨曦的成长之路。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第九届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张晨曦


  2022年,是我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第十年。十年一小结,能够获得这份肯定,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十年回望,让我对学生工作和辅导员岗位更多了一份笃定和热爱,它是一个阶段的“句点”,更是一个“回车键”——让我回归初心,再出发。


2018年5月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高校”活动中进行宣讲


陪伴学生成长

最首要的是守护学生安好


  “凡是经历,皆为馈赠”,对于辅导员来说,更是如此。每一份经历,都是青春成长的生动“样本”和摆渡前行的宝贵“注脚”。


  记得2019年6月22日的清晨,天还未亮,手机里突然传来一条“老师,我感觉不太好……”的信息,我瞬间清醒,立刻拨通电话安抚学生,并向其赶去。如此应对,源于该生是我重点关注的学生之一,入学以来两次“心理体检”数据异常,同时“挂科”学分预警,当时正是期末考试周,种种迹象表明,这位同学很可能出现了心理危机。庆幸于他主动向我求助,危机得以及时干预和化解,为了做好后续帮扶,我将孩子送回了家并进行了家访。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我每每回想起来,都感到既庆幸又后怕,庆幸于学生有求救意识,特别是将辅导员作为了危机时刻的求救对象。同时也有后怕,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没有良好的信任关系,那将耽搁甚至错失挽救危机的机会。


2019年6月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


  陪伴学生成长最首要的是守护学生安好。对辅导员来说,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孩子,更是一个个家庭。当前,青年学生的心理需要日益分化,因此我要求自己一定要绘好学生的“画像”,通过思想动态滚动调查、心理健康体检、学业预警等数据和信息“打好底稿”,用一次次真实接触和谈心谈话“勾勒细节”“绘出情感”。总之,不仅要“时时放心不下”,更要“时刻准备好”。


处处留心,皆可育人


  思政育人是一个存“道”精“业”,润物无声的过程,处处留心,皆可育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从三个课堂入手:一是深挖“思政元素”,站好第一课堂。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用学生工作中生动的案例故事阐释理论知识,用教学研究倒逼理论提升。同时,与专业课教师协同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所参与课程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项样板课程”。二是立足“专业特质”,培育第二课堂。作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辅导员,我始终将“科技报国”作为思政育人的鲜亮标识,先后打造“思政‘微’讲堂”“长材茂学·大家谈”“创意有‘坊’”沙龙等品牌活动,引领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在创新创造中努力成为向深海深空铸造“大国重器”的时代青年。依托“思政‘微’讲堂”组建的“灯塔宣讲团”入选了全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三是注重“行走实践”,打造第三课堂。我利用假期与同学们一起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共上“行走中的思政课”,以青年声音讲述青春理想,以青春故事树青年榜样。2022年暑期,带领“郑实践,材子行”理论普及宣讲团,先后在3个省份10余个地市开展社会实践,并入选“三下乡”社会实践国家级重点团队。


2022年7月在河南省“青年大学习”宣讲团培训班上进行示范宣讲


  成立“予你晨曦”网络文化工作室,是让思政育人实现用“指尖触碰心间”的另一探索。我和同学们一起运营思政微信公众号“予你晨曦”,打造了“料·理”“姐·说”“问·吧”“前·研”“上·书”等专栏,开展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累计推送原创网络作品百余篇,其中,拍摄的主题教育短片《上岸》《我们这四年》点击量3万余次。2021届毕业生吴泽在离别时感慨到:公众号陪伴他从新生军训走到毕业答辩,每一篇推送都是鲜活的青春,他希望能一直办下去,因为不管长多大都会一直关注它。我想,这份期待就是对这段相伴成长最好的评价。让思政如盐在肴,融于细微,润物无声,又回味无穷。


与学生们在一起交流座谈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同学们正处于人生的紧要处,每一步都算数。2022年,我送别了毕业班并迎来了自己的第三届新生,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拉着行李箱离开,我十分感慨:明明他们一脸懵懂走进校园的场景还发生在昨天。的确,我们的校园每年都会如期上演“毕业季的依依不舍”和“新生入学的热热闹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种种理由而暂停或是重来,青春亦是如此。其实,当大学生们踏入校门的那刻起,就已经开始为离校整理行囊了,走出校门再启程时能去何处,取决于行囊里有何物。认真读过的每一本书、自律跑过的每一次步、真心交往的每一份友谊,咬牙战胜的每一次挑战,都将存入行囊,去继续深造科技报国、去火热军营淬炼成钢、去行业一线成为工匠、到基层扎根“成为一道光”……属于青春的答案或许不止一种,但奋斗一定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2022年10月校园静态管理期间为学生发放物资


与学生同路、伴行和共情


  我认为做好青春引路人要做到与学生同路、伴行和共情。


走访学生宿舍


  首先要深入学生,这是“同路”的基础。只有深入才能有了解,唯有了解,工作的落点才能不跑偏。除了传统意义上深入教室宿舍操场的“面对面”,还要主动将感知“触角”延伸至超话空间和朋友圈,这些都是加深了解、减少代沟的有效方式。其次要回应需求,这是“伴行”的根本。成长的道路上难免有困难困惑困苦的时候,做学生“需求时刻”首先想到的人,既要有“导员在吗”的及时回应,更要有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的真招本领,否则,学生的需求预期落空了,再遇到问题时,就不会选择向老师求助了。最后要倾情入微,这是“共情”的关键。“00”后作为“网络原住民”,有着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甄别意识,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劝解、安慰、训诫和指明(因为通过网络检索、信息搜集便能得到想要的“答案”),更多的是需要“被关注”和“被理解”,像是需要有一个人撑起伞在他身边蹲下来,“陪他做一只蘑菇”。


责任编辑:任万辉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