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5日19:32 来源: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年6月3日,为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师生观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支部教师杜志勇认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感触颇深,让我对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发展和传播,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使命担当。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干劲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其中中华文明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深的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凝聚着每一位爱国者的奋斗力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开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更需要伟大的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盛世修文,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我们更有使命和担当,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培育英才,要肩负起传承的责任,更要肩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教师张涵表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 2022 年考察河南安阳殷墟时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在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闸述,深刻回答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提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课题,为我们在新征程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并积极开展将其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实践性研究,激励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教师许昊表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重大胜利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启示我们务必要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研究阐释,只有从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维度深刻理解中华文明,才能更加全面准确深入地传承好中华优秀文化;启示我们务必要在认识到‘两个结合”内涵、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创新的自觉性;启示我们务必在新的征程上做好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繁菜,坚定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支部教师郭彦森表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感触最深的是他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及其对中华民族决定作用的有关论述。一是,全面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统一体,在五千年的发展中绵延不断,同时又不断创新,在与其他民族文明的相互碰撞中,能够相互包容,从不搞文化霸权,具有同一性、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二是,中华文明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以及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维护祖国统一,爱好和平等行为特征。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当今世界,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具有强大生命力。三是,深化了我们对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思想和行为关系的认识,有关论述表明,在本体论意义上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但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作用,特别是对民族精神对民族性格和民族行为特征的影响,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方兰欣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认识上的拓展和深化,是又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总书记关于“第二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进一步阐明了“结合”的前提、实质和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我们应当弄通“结合”的道理、学理和哲理,讲好“结合”的故事,更好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青年教师刘璐璐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有诸多内容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讨,比如: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人民主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社会观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学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相契合等等,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思考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进而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的教学中,及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和方法,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和认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过去与现在的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文化与文明的交融,实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教学目的,实现学习知识又高于知识的教学追求。


       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支部教师郭文荣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次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指出,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作为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是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应有之意。吾将认真领悟、及时融入思政课教学,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贡献!教师任中义表示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指出了两个结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着重就“第二个结合”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指出这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支部教师高军峰认为站在创造文明新形态视角审视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国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历程,展示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有效路径;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性,显示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从确立党和国家意识形态视角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可以彰显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和国际视界;从唯物史观视角揭示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最终的结果就是社会主义;从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视角全面审视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明显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所蕴含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教师岳红琴表示,跟着总书记,第一次知道中国这一新机构——国家版本馆。版本馆和历史研究院这两个国字头的新单位的建设,足见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发展的重视。习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性,为我们的教学科研提出了新的指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虽然讲的是1840年以后的近现代历史,但其源头是中华文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相关问题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和不良信息的能力,筑牢文化安全的防线。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新时代新征程,牢记嘱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丰富营养,讲好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教师田向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与正在进行的主题教育高度契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一定把总书记的讲话融入思政课,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深刻领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时代内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文化自信,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教师杨向昆认为,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感触颇深。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深刻的,总书记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高瞻远瞩的。确实,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胜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这不由的令我想到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国史大纲》中通过比较中西文化,所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来源于三纲六纪之说,中国文化由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组成,传统文化体现在隋唐制度、程朱理学、明代心学等方面,民族文化则主要体现在敦煌学、民族学、西北史地之学等方面;中国文化复兴的道路,在于依托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融汇贯通,自成体系;中国文化的复兴,依赖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支部教师邢利敏表示,学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后面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结合”的可能性及重大意义。其中第二条认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完整、稳定而宏大的一套秩序,而西方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是一再去中心多元化最终指向崩解的文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既不能无视现实,完全回归到我们的传统秩序之中,又不能走西方自己都走不通的文化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我们的时代选择和奋斗方向。教师顾成敏表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赓续传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改革创新精神;决定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兼容并包的开放胸襟和自信气度;决定了中华民族必将秉持“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价值追求,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掌握精髓要义,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文明滋养和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支部教师王维伟提出,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方面,习总书记强调:“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力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民族勇于接受新事物,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中华文化具有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教师周治健认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理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案例,把经典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教师王艳艳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调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彰显出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赓续中华文脉一以贯之的关注与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使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公修支部教师张逢认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在新时代下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的要求,并呼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总书记的讲话向我们传递了几个重要的方向。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其次,要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建设文化设施和机构的,同时,要注重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最后,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形态。作为大学思政课老师,我将把这些重要观点和思想传达给学生,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精髓,培养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对新时代文化的热情和动力。教师陈红杰认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提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在此次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将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自觉承担起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教师杨文亮表示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会上强调:担负起心得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的要求,号召共同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未缺席。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不仅要充分认识和发掘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还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教师王卫兵认为盛世修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和文明自觉,彰显出百年大党的乾坤气象。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思政课青年教师要主动担当起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责任,以踔厉奋发的精气神投入到教学与科研的青春战场,在服务党和人民教育事业中贡献文化力量。教师赵颖表示学习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我再次认识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使命。身为思政课教师,应当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融入思政课堂,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传承下去,不仅有助于凝聚当代中国人思想和精神内核,树立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且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教师杨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有力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以守护者、宣传者的身份要求自己,坚持守正创新,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教师袁婷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对中华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让它“活”起来,赋予中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表达方式,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让它们在新时代的今天展现活力、绽放光芒;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将中华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引导学生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之轨中理解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


       博士研究生丁贝贝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明博大精深。认识到五千年中华文明是我们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科学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正是有关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历史科学,她指出作为当代青年、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者,更要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方法,真正成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宣传者。博士研究生宋昊宇感触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只有具备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根源和身份,也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这项事业,既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可以说“功在足下,利在天下”。从习近平总书记此次的讲话中,他除了正面感受到文化传承工作的显著性,还能从侧面感受到这一讲话中蕴涵的天下胸怀、人类情怀。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不仅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精神养分,更是全人类仅存的自古至今得以延续的文明硕果。


       硕士研究生黄山、张佩琳从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学习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领悟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课题,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我们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引领。他从理论中坚定信念,并指出作为新时代青年,务必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信念,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是结合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过程。新时代赋予青年人新使命,奋进新时代,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高度历史自觉担当起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使命,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贡献,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光彩。


       本科生袁文茜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一重要论断中汲取营养,身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自身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如何将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本科生杜梦瑶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理解与思考。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作为民族精神精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三个结合”的新论断,为如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新阐释、提供了新方法。根据座谈会精神,并结合自身实际她阐明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通过学习,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表示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将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自觉承担起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


二审:时高玺 责任编辑:任万辉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