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工作品牌之红色铸魂思想领航工程:厚植红色文化 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7日18:57 来源: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红色文化诞生于战争年代,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稳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如何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河南省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2021年以来,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思政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云端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红色文化,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始终,逐步探索形成了以党建引领铸魂育人,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打开方式”,立足红色课堂,丰富红色实践,打造红色校园,深度激活红色铸魂元素,着力构建红色铸魂新样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品牌——红色铸魂思想领航工程。


       一、主要做法


       (一)立足“红色课堂”,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铸魂育人,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体系为基础,探索了大思政课程建设123课程建设新模式。“1”是建设一个特色思政课程群。“2”是推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两大课程体系系统化衔接,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3”是形成三个立体化“大思政课堂”。建设了包含文化素质大课堂、红色教育和社会实践体验于一体的大思政课程系列,将各类课程变为“沉浸式大课堂”,实现了各类课程相互融通、深度耦合。


       近年来,通过召开主题为“发挥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的集体备课会,广泛发动和组织教师党员发挥授课主业优势,利用开学第一课,深入挖掘身边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生动讲述师生员工共抗灾难的感人故事。通过积极利用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驻地展览馆和开封刘少奇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馆,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整理教学案例,建设“红色课堂”,利用思政课堂主渠道把党的历史介绍好、把中国的故事讲授好。


       (二)丰富“红色实践”,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突出“实践育人”,充分利用校内外红色资源,构建“思政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云端课堂”“四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每门思政课程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与法治”的“一体两同四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3X”实践教学模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三堂联动”实践教学模式。


       1.教研结合,师生合力,讲好中国故事


       一是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依托学校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了“讲好中国故事,培育时代栋梁”项目结项展示,“人人讲中国故事、节节有中国故事”的教学氛围和资源系统已经成型。


       二是依托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开展“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大学生讲爱国故事比赛和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举办“弘扬抗疫精神,做好新时代青年”成果展示大赛,以赛促学,以赛融教,学生浸润在大赛选手创设“思政大课堂”中,育人成效显著。


       三是依托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组织专题理论学习,开展“品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读书沙龙活动,开展“百年正辉煌,青春永奋斗”讲好党的故事活动。指导青年马克思主义学社参与“百年党史青年说”——百校青年大学生讲党史大赛,带动学生一同讲好党的故事,共同传播红色文化。


       2.内外结合,基地发力,传承红色基因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近年来,学校在校内建立了中医药博物馆、校史馆、安全教育体验馆等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分别在大别山干部学院、登封市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驻地展览馆、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子路博物馆、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大学生思政教育基地。将课堂“搬”到课外,把育人场地从校内“搬到”校外,把红色资源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


       为引导师生追寻红色印记,赓续红色基因,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红旗渠青年洞和红旗渠纪念馆开展“传承红旗渠精神,坚守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深挖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将红旗渠精神融入课堂。为学习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到郑州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历史博物馆开展了“学习光荣党史、追寻红色记忆、感怀峥嵘岁月”等一系列红色主题党日活动。


       3.服务下沉,知行合一,传播红色精神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走出去、办实事的原则,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投身于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成立“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理念、新提法、新论断全方位地融入其中,为各二级学院举行党的二十大理论宣讲。组织宣讲团成员奔赴南阳市桐柏县、郑州市中原区、郑州市祭城路街道办事处等地,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传播红色精神。


       (三)打造“红色校园”,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展示橱窗、红色图书角、校园广播、网络媒体、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覆盖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大学生在“红色校园”的文化浸润中学知识、育品德。近年来我们举办“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演讲比赛,“讲河南抗日故事,说红色抗战精神”演讲比赛,举办百名师生共讲爱国故事比赛,红色书画作品比赛,经典诵读活动等,让学生通过笔触、书籍、演讲、表演、歌舞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展示红色文化故事,并将其内涵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主要成效


       (一)红色铸魂,思想领航,育人成效显著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此次活动形成多个红色爱国经典故事,并汇编成册,为更好传承“河南红色文化”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开展“红色铸魂思想领航工程”为契机,为提高全体教师讲好红色故事的能力,组织开展了教学视频、微党课视频录制活动。其中教学视频《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青春向上勇于担当》获省教育厅三等奖;视频《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之魂》《走进二七塔》分别获得学校微党课一、二等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思政课微课开发成果共享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在全国职业院校第二届红色故事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被评为“省级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先后获得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河南省优秀思政课教师、河南省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河南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二)以赛促教,教学相长,教研成果丰硕


       近年来,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先后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1项,获得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比武”活动综合素质、教学展示特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1人获得河南省思政课奖励基金。1门课程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由学院教师主持、参与的《文化引领,开封高校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路径研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焦裕禄精神当代价值研究》等省级厅级科研项目都已顺利结项,不仅促进了理论创新,而且对红色育人工作增强了信心。今后将进一步以扎实科研成效助力守好红色阵地,将“红色铸魂思想领航工程”走深走实。


       (三)筑牢阵地,营造氛围,社会影响广泛


       近年来,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成“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矩阵。讲好中国故事,红色育人在校园已经蔚然成风。同时,这些活动也受到校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多名教师在豫教思语公众平台发文发声,被河南日报客户端、河南教育宣传网、河南应院校园网等媒体广泛关注与宣传,有1名志愿者老师被聘为省直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宣讲团成员,有1名志愿者老师被聘为郑州市中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进一步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


       三、经验启示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用好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引擎”,助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提升网络的时代性、亲和力、感染力。


       二是要善于总结,不断修正,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改进,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是要善于运用线上、线下媒体进行活动的宣传报道,通过媒体的宣传,增强活动的影响力。


二审:时高玺 三审:张舸 责任编辑:任万辉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