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园地 > 正文

解码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中的“力量密码”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8日17:08 来源: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既体现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亲近感,又体现为教育内容、方法对教育对象的融合感,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教育对象具有的一种综合魅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生成具有必然性,从环境影响力来看,是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需求;从时代发展力来看,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从不可抗拒力来看,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选择;从质量提高力来看,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要求。其生成机制包括: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成熟感,提升教育对象的政治敏锐感,提升教育对象的道德清醒感,提升教育对象的心理和谐感。其生成方式,主要从内生动力、角色互换力、时代发展力、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来全面破译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中的“力量密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力量密码


  引言: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具体要求,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有利于学校在理论上倡导“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在教育主体上落实人格魅力、理论魅力、情感魅力、语言魅力;在教育客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相宜性。鉴于此,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生成的必要性、生成机制与生成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贡献些许力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和生成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变化,其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是一个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也悄然走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视线。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如何从总体上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如:怎么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成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怎么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形成与马克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怎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特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的影响。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科学内涵和生成基础,”不仅有利于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挑战,而且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


  “亲和力”这一概念,本是生物学和化学领域的重要属性,主要是指原子与原子之间的关联性,后来被社会科学研究者引入,并在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亲和力”这一概念之所以被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广泛关注且日益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既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论断并在以后多次强调有关,也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挑战亟需破解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是无根无本的,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的,其生成的现实基础主要是教育对象的价值诉求。那么,何谓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呢?一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既体现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亲近感,又体现为教育内容、方法对教育对象的融合感,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教育对象具有的一种综合魅力,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魅力、载体魅力、介体魅力等多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产生魅力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魅力的产生不是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一方作用的结果,而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共同努力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主观的、能动的人,在特定的教育活动中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与选择性,表现为一定的价值评价能力。进而根据评判结果表现出各自的喜好。如果教育活动与自己的需要及兴趣相符,就会表现出亲近感,并乐于接受教育内容。反之,如果教育活动与自己的需要及兴趣相悖,则会表现出排斥感、厌恶感,抗拒、抵触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成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方法、载体、介体等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成有着密切关系,但最为根本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高度关注和本身具有的人文特质。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其最高目标是全人类的解放,具体到每个人就是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对人的本质的最深刻的洞察和对人的发展的最高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始终关注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必定会得到教育对象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作为党和国家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是高度契合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就是在尊重学生自我价值实现诉求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追求社会主流价值,在发展自我的同时服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的生命关切和人文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在根本的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具体的价值追求上都有所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表征中彰显出来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生成的必要性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复杂而多变,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理论与现实的断裂。再加上信息化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获取的信息日趋丰富。若他们先入为主,得到了很多他们认为合理的解释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者再次讲授同样的内容时,他们势必产生抵触情绪,或多或少地认为是灌输,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必将大打折扣。理论如果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就会对理论敬而远之。直面生活,就是要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具有密切相关性。在正确认识与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要消除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亟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一)环境影响力: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需求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思想意识的互动性。教育对象观察、理解问题的角度和思维层次都发生了变化,比过去更具备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在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西方敌对势力借助多样化的大众传媒,把他们倡导的思想和观念传导给我国的受教育者,对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负面影响。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有所增强,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和理性的研判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难以鉴别和取舍。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效率意识、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大增强,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这些思想在教育对象的头脑中滋生和发展,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部分大学生把学习功利化了。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利益格局整合的过程,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均、利益格局多样化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来关注大学生成长的需求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以使他们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二)时代发展力: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近年来,在党中央关照下,各部门和各地各学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实现了党的最新理论全方位立体化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造成教书内容苍白,课堂脱离实际,话语体系错位,师生关系生疏,资源整合不力,考评体系不全,空泛讲授和一味灌输,内容和形式单一,生动性和多样性不足,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硬枯燥,认可度、接受度、亲和力不够,进而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丧失。因此亟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清醒认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攻艰克难,勇于创新,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关的精神落实好、维护好,真正使其落地、落细、落实。


  (三)不可抗拒力: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选择


  作为需要理性才能把握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多样性,它包括协调控制规律、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等。协调并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协调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使教育者牢牢把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有效地驾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引导和帮助教育对象进行由“自在”向“自为”的转变。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够,协调控制规律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其次,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双向互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进行着双向信息传递,教育者既要及时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又要多与学生交流,主动聆听学生的意见并作出及时的调整。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强,教育对象就无法把相应的内容入脑入心,也就很难及时回应,这样就很难保证教育效果。最后,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化与外化的程度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富于感染力,具有亲和力,能够促进教育对象更好地内化和外化教育内容,反之则不能。


  (四)质量提高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是指“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满足大学生需求程度的状况”。其质量的高低是以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能否满足大学生需求的程度来衡量的,如教育者不能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就要以大学生受教育者的需求为导向,全面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内涵、要素及其存在的问题,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还需要多方面协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在诸多地方处于低效的困境,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论解读不彻底,对经典的阐述不科学,没有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去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没有关照现实的情况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低下。二是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握不到位,未对教育对象进行分层分类,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亲和力,教育者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业务知识不够扎实、处理信息能力不高等,都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形成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系到教育对象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事关能否立德树人,事关能否守正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明确要求把以立德树人的根本方针落实好,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能满足于现有成果,而应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做好规划,抓好落地实施,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形成的机制看,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成熟感,提升教育对象的政治敏锐感,提升教育对象的道德清醒感,提升教育对象的心理和谐感。


  (一)核心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成熟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成熟度。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层面存在着实然和应然的矛盾。实然即教育对象思想的实际状况,应然即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教育对象的思想应该达到的层次和水平。一般来说,“教育对象的思想处于不成熟到较为成熟再到成熟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教育活动。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受教育者在思想上存在着疑惑和困苦,有着强烈的思想层面的解疑释惑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他们的这一需要,当他们出现了思想上的疑惑和困苦的时候,要及时干预、及时给与正面引导,让教育对象走出思想困境,获得醍醐灌顶的豁然之感。具体来说,在“思想”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对象遇到思想症结、无法自己解决思想困惑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察和审视,找到思想困惑产生的根源,并对症下药地予以解决,不可一概而论。”同时,在“思考”层面,当教育对象在思考问题时遇到困难,即思维方式存在问题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思考问题的正确方式,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考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总之,引导受教育者提升思想成熟度,需要从思维和思考两个角度发力,这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措施。


  (二)政治力量:提升教育对象的政治敏锐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各种错误思潮涌入国内,对教育对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借助‘华丽外衣’获得了一部分受众的青睐,对他们进行各个方面的渗透,使部分教育对象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出现了问题,甚至误入歧途,丧失了大好前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教育对象在错误思潮影响下出现的政治敏锐性降低问题。可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就必然要求尽最大努力提升教育对象的政治敏锐度。如果教育对象政治敏锐度低,容易受到错误政治思潮影响,进而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误入歧途,就谈不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有亲和力。通过增强受教育者的政治敏锐度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例如,在教育教学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多利用其说理的透彻性、情感的真挚性、视野的宽广性来帮助教育对象学习马克思主义,引导教育对象认同和笃信马克思主义,促使教育对象弘扬和践行马克思主义。


  (三)道德力量:提升教育对象的道德清醒度


  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指出:“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为把关怀惠及所有相关事物的、敏感的环保主义而教育,与此同时又能保持和增进人类的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道德关怀渗透到教育对象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帮助教育对象提升其道德清醒度,增强其道德认知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党育才、为国育人。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道德清醒度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视野之中,其原因不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道德关怀属性和价值诉求属性高度契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的活动,是以传递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观念等为目标的活动,能够帮助人们感悟人生的意义,建构自己的道德精神世界。从这个维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而且还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塑造道德人格,完善人的精神世界来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它既要关注受教育者现在的思想品德状况,又要关注受教育者未来可能的思想品德状况,并通过教育活动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干预。这一点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关怀是一致的。


  (四)心理力量:提升教育对象的心理和谐度


  这些年来,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推进,教育对象的精神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诸多的困惑和矛盾,其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不可小觑,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部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有着共同的根本目标,且都是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致力于提升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促进教育对象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第二,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虽然两者各自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但是两种教育内容并非孑然无关,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也可能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也可能是思想问题,两种教育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第三,二者都有着明确的教育对象意识,能够贴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促进教育对象心理的和谐发展。提高教育对象的耐挫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必然要求提升教育对象的心理和谐度。


  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成方式


  以习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生成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规约,找寻践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力量密码生成的方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立德树人和培德铸魂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内生动力:透彻把握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


  促使教育对象内化和外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要展现它的科学性,让学生真信、真学和真用,教育者就必须要透彻把握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透彻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存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孤立化的现象。透彻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教师科学而完整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正本清源。深入浅出的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消除教育对象对马克思主义错误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它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另一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照和满足人的实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针对性、分层次地关照和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


  (二)角色互换力:转变传统教育角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的关键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的现代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者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可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传统角色,就是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化,从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者转变为现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教育对象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模式从“独白”走向“对话”,促使师生之间具有知识探讨与情感交流。实现这种状态的关键是转变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最终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不诠释和扮演好这个角色,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本质属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特征体现,失去了这一角色,思想政治教育者就难以具备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转变传统教育者角色,就是从传统的社会主导价值的传播者角色转变为兼具社会主导价值的传播者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三)时代发展力: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亲和力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有现代化的载体。适应 时代发展趋势,既充分利用被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又需要符合当代教育对象兴趣和需要的切合时代发展的新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亲和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需要,且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被实践证明有效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有谈话、开会、理论教育。谈话载体易于应用,面对面的直接交谈有利于教育者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会载体长期以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直接性,能够较大程度地引导教育对象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理论教育是教育对象掌握先进理论知识的基本方式,正如列宁所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理论教育正是实现理论灌输的重要阵地。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广泛运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把新媒体、自媒体等新载体利用起来,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主要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亲和力,需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尤其是微信、微博等工具搭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交流平台,进行彼此交流共鸣,实现共同进步。


  (四)艺术表现力:改变传统话语表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要设法让教育对象乐于接受教育内容,就要让教育内容既可爱,又可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是科学而严谨的,因而是可信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可信还不够,还需要可爱。可爱的重要表现就是话语的可爱,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话语表达时,尽量不要使用生僻的、与群众生活疏远的话语,要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接地气,让教育对象乐于接受。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要有理论性和知识性,又要有情感性和生活性,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保证。让理论走出书本,走进学生生活,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甚至敏感问题不回避,正确引导学生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引领社会风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自己所讲的理论要真懂、真信,体现出自信和真诚。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执着于教师权威,敢于质疑,敢于学习,善于学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络空间促使许多新词的产生,一些新词虽然迎合了张扬个性、追求时尚的青少年的需要,在网络上迅速蹿红,但这些新词并非都是褒义色彩的词汇,“脑残”“洗地”等词汇被网民贬义褒用,不免粗俗。这些话语应尽量避免,因为它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含金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余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的提升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论题,对这一论题的关注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其实质就是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思想社会化、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社会化;有助于帮助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主渠道、主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过程中达到教育效果。这不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且要提高其时效性。不仅要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新变化,而且要适应新教育对象的与时俱进。为此,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角色、教学话语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以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时代新人和治国理政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作者:康海轩 责任编辑:代自娜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