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聚焦 > 正文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从融合到协同,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3日10:53 来源: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就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要想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真正落在实处,要狠抓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创新教学主战场。


  一、课程思政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毫无疑问,这里所讲的同向同行的明确指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向”与“行”。这里强调的同向同行,实际上是指各类各门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辩证统一体,任何学科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产物,都与人、社会、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目标上相契合,在培育健康人格、高尚品德以及良好道德修养上具有同相性,在立德树人的本质上具有同行性。


  二、各类课程教师与党建工作者融合


  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教师党支部要直接组织、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同时,课程思政建设是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发挥的状况是检验基层党支部工作的重要指标。各类课程教师要和党建工作者同向同行,共同促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


  三、各类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融合


  从“课程思政”角度上看,高校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是育人的主体,目标上是协同的,但二者又有各自的特色。很长一段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则聚焦对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融合势在必行。二者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开设道德讲堂、青年讲堂、艺术讲堂、士官学堂和班级团课等平台上合作,在“开学第一课”“校史校训推广”“校友榜样示范”“校内思政元素挖掘”等方面合作,增强育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二者协同作用,在凝练学校思政元素、设计特色课程思政教学环节等方面深度融合。


  四、各类课程教师与学生辅导员融合


  高校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负责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了解学生情况,掌握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案例,这是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独特的优势。建立两支队伍的协同机制,在学生思想调研、学生实践活动开展、学生思政教育案例共享等方面协同融合,尤其是可以完善制度、探索推行辅导员担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助教,对于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各类课程教师与学生骨干融合


  各类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成功与否,在于课程教师能否回应学生需求,并与学生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结。对教师的认可、对知识的认同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学生干部是建立学生和课程教师情感联结的纽带,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间的快速传播和渗透。建立课程教师和学生骨干之间定期的交流机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六、各类课程教师与校外教师融合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多维度的教师能力培训,定期以“问题导向”工作坊的方式,组织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党建工作者、思政工作者、辅导员、学生骨干和校外职能部门专家、行业精英、企业模范等对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环节、教学评价等进行研讨交流,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刘喜要 责任编辑:李达

最新发布

公众号文章